古代汉语中乖的意思,探寻古代汉语中乖的丰富内涵
你知道吗?在古代汉语里,“乖”这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呢!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一种情感的流露。今天,就让我带你一起探索古代汉语中“乖”的多重含义吧!
一、乖的起源与演变
“乖”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,那时的它是一个会意字,由“人”和“犬”组成,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听从狗的指挥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个字逐渐演变,从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,读音也逐渐固定下来。
二、乖的表面含义
在古代汉语中,“乖”最直观的含义就是“听话、顺从”。比如,《左传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子路曰:‘吾闻君子之学也,亲其亲,仁也;教民予之,信也;使民以时,仁也。三者,吾之所能也。’”这里的“使民以时”,就是指让民众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做事,也就是“听话、顺从”的意思。
三、乖的深层含义
除了“听话、顺从”这个表面含义,古代汉语中的“乖”还有更深层的含义。
1. 聪明伶俐:在古代,人们常用“乖”来形容孩子聪明伶俐。比如,《红楼梦》中,贾宝玉的乳母王夫人就曾称赞宝玉:“这孩子真是个乖孩子,聪明伶俐,将来必成大器。”这里的“乖”就是指宝玉聪明、机智。
2. 性格温和:在古代,人们认为性格温和、不骄不躁的人是“乖”的。比如,《三国演义》中,刘备对关羽、张飞的评价就是“关公、张飞二人,皆英勇善战,性格温和,可谓乖人。”这里的“乖”就是指关羽、张飞性格温和。
3. 行为规矩:在古代,人们认为行为规矩、遵守礼仪的人是“乖”的。比如,《论语》中,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就是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这里的“不亦君子乎”就是指学生要行为规矩,遵守礼仪。
四、乖的成语与典故
在古代汉语中,与“乖”相关的成语和典故有很多,以下列举几个:
1. 乖巧伶俐:形容人聪明、机智,善于应变。

2. 乖僻孤僻:形容人性格古怪,不合群。

3. 乖戾暴戾:形容人性格暴躁,不易相处。

4. 乖张狡猾:形容人狡猾、不老实。
5. 乖离背道而驰:形容人行为偏离正道。
6. 乖巧伶俐:出自《红楼梦》,形容贾宝玉聪明、机智。
7. 乖僻孤僻:出自《三国演义》,形容关羽、张飞性格古怪。
8. 乖戾暴戾:出自《水浒传》,形容李逵性格暴躁。
9. 乖离背道而驰:出自《左传》,形容晋文公与晋惠公的关系疏远。
五、乖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
虽然“乖”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,但在现代汉语中,它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,主要还是指“听话、顺从”。不过,在一些方言中,它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中的其他含义。
古代汉语中的“乖”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字眼,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性格、行为等方面的审美观念。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汉语的世界,感受“乖”这个字的魅力吧!